东莞市凯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凯丰科技]国内外表面粗糙度及标准研究发展概况
1929年,德国人施马尔兹(GSchmalz)第一次对表面微观不平度进行了定量的评价,提出了对表面粗糙度微观测试的定量标准。同年,苏联科学院院士林尼克还发明了用于测量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光切显微镜。1936年艾博特(E.J.Abbott)研制了第一台车间用表面粗糙度的仪器,这种仪器用测量距离轮廓峰顶的深度与支撑面积比的关系曲线,即艾博特曲线来表征表面粗糙度。1940年,英国成功研制出了泰勒雪夫(Talysurf)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1951年,联邦德国澳普托(Oputon)厂生产出表面粗糙度的干涉显微镜。1975年Taylor-Hobson公司研制提出的表面粗糙度轮廓测试仪,首次采用了现代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工具,对各个测试的分析与评定得出表面粗糙度测试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机械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发达的国家更加重视表面质量和零件功能之间关系以及对表面质量的微观几何方面参数的理论研究,并开始了标准的制订及修改工作。
1931年10月,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表面粗糙度标准DIN140。该标准首先规定∽为不加工表面符号,▽、▽▽、▽▽▽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符号。但该标准没有规定相当的参数和数值。因此,不同等级的粗糙度符号所代表的零件加工表面光滑程度只能靠目测来判断。1940年,美国制订出粗糙度标准,此后平均每八九年修订一次。1945年,苏联标准ГОСТ2789-45《表面光洁度、表面微观几何形状、分级和表示法》采用了中线制,参数仅用了轮廓的均方根偏差,并分为14级。1950年,英国标准BS1134-1950《表面结构的评定》也采用中线制,只用轮廓的算术平均值一个参数。1952年,联邦德国同时发布了DIN4760和DIN4762两个标准,其内容涉及到表面粗糙度的参数、术语以及标注方法等。196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表面特性及其计量”技术委员会ISO正式提出《ISO/R468-1966表面粗糙度》国际推荐标准。该标准颁布后,一方面有很多国家据此修改或制订了本国标准,并都采用“表面粗糙度”这一术语,从而使各国标准基本上趋于一致。另一方面,又陆续制订出一系列有关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仪器及比较样块等标准。2000年,ISO颁布了最新标准《ISO4287表面结构的术语、定义及参数》。[凯丰科技]
1956年,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参照苏联标准ГОСТ2789-51,制订出我国最早的表面光洁度标准:机50-56《表面光洁度等级及代号》。1959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机械制图国家标准GB131-59《机械制图—表面光洁状况、镀涂和热处理的代(符)号及标注》,并于1968年正式发布了我国第一个表面光洁度国家标准GB1031-68《表面光洁度》。1974年又颁布了GB131-74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代替GB131-59。1982年国家标准局及机械工业部下达了修订表面光洁度标准的计划,修订了表面光洁度标准,并将“表面光洁度”改为国际通用的“表面粗糙度”。1983年由国家标准局批准发布了以下三个新的国家标准:GB3505-83《表面粗糙度术语表面及其参数》;GB1031-83《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代替GB1031-68;GB131-83《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代号及其注法》,代替GB131-74。1985年,国家标准局又发布了有关粗糙度测量仪器与样块等方面的4项标准。即:GB6060.1-85《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铸造表面》;GB6060.2-85《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磨、车、幢、铣、插及刨加工表面》;GB6061-85《轮廓法测量表面粗糙度的仪器术语》;GB6062-85《轮廓法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轮廓记录仪及中线制轮廓计》。[凯丰科技]
以下是关于表面结构的部分最新标准:
GB/T131-2006《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
GB/T1031-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B/T3505-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GB/T6062-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
GB/T7220-2004《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术语参数测量》
GB/T10610-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GB/T6060.1-1997《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铸造表面》
GB/T6060.2-2006《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磨、车、幢、铣、插及刨加工表面》
GB/T6060.3-2008《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第3部分:电火花、抛(喷)丸、喷砂、研磨、锉、抛光加工表面》